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孩子打父母频频发生,但比起事件本事更悲哀的是,父母对孩子殴打自己居然无动于衷(如文章开头提到的几则新闻父母的态度)。他们选择不反抗,甚至出现“妈妈被打不敢回家”等令人瞠目结舌的场景。
还有的家长对孩子的打人行为沾沾自喜,甚至还以“怂恿孩子打人”为乐趣。
用鲁迅先生的话——“怒其不争,哀其不幸”来形容他们的想法再合适不过。
相信很多人都听过“从小偷针,长大偷金”的故事,小时候犯的错误如果不及时纠正,任其养成坏的品行,就有可能导致长大之后犯更大的错误。
孩子年幼无知,不管动手打谁,一定要在孩子次打人的时候就扼杀这样的行为。否则,是非观念的混乱,长大后他就很可能变本加厉打你。
当前,所有人都在倡导快乐教育,要求尊重孩子。虽说父母不能过于严厉地教育孩子、打骂孩子,但若孩子已经到了动手打父母的地步,父母还是不以为意,那等待的必将是孩子的越发剑拔弩张。
父母别以孩子小,打人没关系。到头来,自己种的恶果还得自己吃。今天家长不“打”孩子,孩子明天就将打你。今年孩子打父母是新闻,父母不管不问,明年就会是常闻。
只重成绩,扭曲人格
对于孩子打自己,除了不以为意的家长,更有默默忍受的家长。
这些家长甘愿做孩子的“出气筒”,只求孩子成绩好,却不知道成人比成才更为重要。
所谓“一俊遮百丑”,父母只注重了他的学习成绩,在其性格培养上显然有所欠缺。惯未成年人的后果最终要由成年人来承担。只重成绩,不重人格的惯子,不仅害他,更是害己。
轰动一时的“留学生机场弑母”案件就是很好的例证:
在日本留学五年的汪佳晶,25岁了,每月还张口找母亲要7000元学费和生活费,母亲拿不出钱,他竟在机场捅了前来接机的母亲9刀。可悲可叹,母亲在没有生命危险后,还以“孩子有精神病”为孩子辩护,但最终还是输给了法律。
也许,儿子身陷囹圄那一刻,母亲才意识到自己一味的忍让、宠溺、包办,只求成绩,正是杀害孩子的真正元凶。家长别以孩子成绩好,撒泼没关系。到头来,自己种的恶果还得自己吃。今日家长不“打”孩子,孩子明日必将打你。今日孩子打父母是新闻,父母不管不问,他日定会有人替你管孩子。
好的家风是尊重与感恩
纵观对家长施暴的孩子,他们有一个共性,就是不懂得感恩父母。
拿上面的“留学生机场弑母”来说,25岁本该靠自己赚取生活费,他却找母亲要的那么心安理得,当母亲拿不出钱时,居然不念任何恩情,回报的是满腔怨恨的利刃。
这就是中国式家长的悲剧,对孩子付出一切,对孩子有求必应,撑大了孩子自私贪婪的欲望。一旦父母没有满足他们的任何要求,张牙舞爪的他们便丑态百出。即使有时候,父母已倾尽所囊。看见过这样的新闻,小伙当街殴打父母 ,只因为嫌弃父母买的婚房太小。网友的评论很感人:“我给你的不多,但是我仅有的”。
外人都能看出的道理,对父母的收入和艰辛都有所了解的孩子,为什么只是无情地暴击?
曾有一个研究机构对来自美国、日本、中国的孩子进行了一次名为“你尊敬的人物是谁”的问卷调查。
美国孩子尊敬的人排名第1的是父亲,第二是乔丹,第三是母亲;
日本孩子尊敬的人排名第1的也是父亲,第二是母亲,第三是坂本龙马;
而在那批接受调查的中国的孩子心中,尊重的人根本不是父母,父亲被排在最后一名,第10名,母亲更惨,挤出前10,排在第11名。
全面富二代的影响下,所有人都围绕孩子为中心,让孩子形成了“所有人都是围着我转,都是为我服务”的思维模式,这样长大的孩子能尊重他人,才是怪事!
看过一期综艺节目《中餐厅》,对赵薇的育儿理念非常赞同:
“教育孩子,千万不能太把孩子当回事。否则会让孩子拥有高高在上的感觉,将来你老了,孩子也觉得你没那么重要”。
对于孩子的不感恩,不尊重,就是因为父母太把孩子当回事了,而不知不感恩、不尊重父母的孩子,成人后比狼更可怕。
好的爱是让孩子学会感恩,好的家风是让孩子学会尊重。教导孩子学会尊重、懂得感恩,父母殴打孩子的事件将会变成天方夜谭。
智慧的父母,懂得培养孩子敬畏心
有人做过调查,家长能接受幼儿园孩子被惩罚的底线是什么?收到多的结果是——罚站几分钟”或“轻轻打手”,这恐怕也是父母能忍受的大限度。
当前社会正弥漫着家长舍不得管,学校不敢管,孩子犯错成本低,孩子没有敬畏之心的教育气息。
前段时间,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的关于《不打不骂不罚是培养不出优秀孩子》的演讲刷爆了朋友圈。其中有几句是这样的:
现在的孩子,犯错成本太低我们要告诉孩子,犯了错误要付出代价。 我觉得教育不能再一味地让步,我们对孩子要真的负责任。 孩子毕竟不是成年人,孩子还必须管教、必须惩戒,必须让他知道教育绝不仅仅是快乐的,学习绝不仅仅是快乐的! 我觉得我现在非常羡慕我父母,他们敢骂孩子、揍孩子,但是我们依然爱他们。 今天的孩子打不得、骂不得,哪怕是一个眼神,没准明天就能把长辈杀了。 我们对孩子没有一些控制、抑制、约束,一味以爱的名义对他们让步,这样的教育是不对的。
这位教授提出了“不打不骂不罚是培养不出优秀孩子”,虽然不赞同棍棒教育和体罚教育,但支持有理有度的惩戒教育,让孩子有敬畏之心。
古人云:“畏则不敢肆而德以成,无畏则从其所欲而及于祸” ,对照现在孩子殴打父母的所作所为,就是缺少敬畏之心。
加里宁说,青少年是一个美好而又是一去不可再得的时期,是将来一切光明和幸福的开端。为了让你的孩子,在好的年龄绽放好的开端,请树立家长该有的威严,让孩子具备敬畏之心。
对父母有敬畏之心的孩子,才会敬畏规则,才能更加自律。
孩子殴打父母,也许还没有发生在你的身上;也许,它已经发生。若父母还以孩子小、孩子成绩好,容忍孩子,今年父母不“打”孩子,明年孩子就能打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