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点秋雨初凉意,文化实践著新篇

来源:上海华二紫竹国际学院 时间:04-22


11月15-16日,国际部七至十二年级所有学生,赴苏州牛仔乡村俱乐部及同里古镇,开展团队建设及文化游学的实践活动;11月16日,六年级全体学生开展了生存挑战实践活动。

别样的团队建设

抵达苏州,初中部学生参观了林屋古洞,即俗称的龙洞,因“顶平如屋,立石成林”而得名。走进洞内,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一派怪石嶙峋、美轮美奂的场景,配上雨点的滴答声,让同学们不由惊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这一处叫“雨洞”,因雨水会从上面渗透下来而得名。继续往里走,路很窄,有很多陡峭的路段,身侧还有浅浅的池塘,大家小心的攀着身边的岩石前行,给这次路程平添了几分刺激。一路上的石头千奇百怪,有的高低错落,有的凹凸不平,还有的平滑如玉。林屋古洞不愧为古人眼中的人间仙境。

回到酒店,同学们即在餐厅学习包饺子,所包饺子也成为晚餐的主食之一。大家都很认真地包着,有的人心灵手巧,也有的人想法新奇,做的饺子相当有特色。

绵绵细雨中,高中部原来的俱乐部游玩计划改为室内团建活动。在热身、破冰之后,制作班旗,并以班级为单位完成团队活动。室外是淅淅沥沥的秋雨,如烟似雾,室内热火朝天,奋力争先,各班都不甘落后。无论是二人协作挤压气球,还是竹节运小球,抑或是多人辅助取水活动,同学们都积极参与,在互动中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提升了班级的团队协作性。

团队活动后,小雨渐止,同学们徜徉于空气湿润的俱乐部中,观自得的骆驼,或在跷跷板、秋千中,挥洒几分童真之意。


同里文化游学

第二天,七至十二年级的同学游览了江南六大古镇之一——同里。此地原名“富土”,即赋庶之意,已有上千年历史。抵达同里后,在如烟似雾的天气里,大家首先参观了退思园,似是时空穿越般,体验了园主当年生活的情景。一条小巷,一个亭阁,唯美了文化游学的时光。

退思园始建于清代光绪年间,建筑风格精美,布局精致,亭台楼榭一应俱全。花园与厅堂相连,而风格相别,从画舫上的戏台,到春夏秋冬四季不同的赏景之所,似乎可以感知当年园主在园中以文会友,听清风,赏翠竹的文人雅趣。园中可谓移步换景,景景如画。

参观结束后,同学们品尝了古镇美食。同里的美食,有诸如状元蹄、袜子酥、锤子酥等等,还有几乎所有古镇的经典:麦芽糖、臭豆腐。一路吃着风味小吃,感受着古街古朴而沉静的江南气息,时间飞快地流逝着……


魔都生存挑战赛

11月16日周五上午,六年级学生迎来了期盼已久的魔都生存挑战赛。这项生存挑战,实属不易,要求学生在身无分文的情况下,挣得当天往返学校至自然博物馆的地铁票、场馆门票和午餐费用。

此次挑战赛,六年级学生分成了六组,每组10人,组员们要靠通力协作,挣得相关费用,小组中设有队长、财务官、交通官等职位,大家要各司其职,以保障任务顺利完成。尽管天空飘洒着细雨,但同学们一个个都对此次挑战充满信心,忙得不亦乐乎。

从学校出发来到张江高科地铁口,同学们便开始筹备活动经费。有同学拿出颇有“市场前景”的雨伞来销售,也有同学“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创作书画作品,以供营销。一阵吆喝,得到了不少热心市民的关注,解决了地铁出行的经费。抵达自然博物馆,又开始为午饭筹款,经过一番艰辛,终于攒足了午饭钱,不少小组还心满意足吃上了汉堡,顺带挣得了自然博物馆的门票。

上海自然博物馆有大量的动植物标本,近两个小时的博物馆之行,同学们均有所获,获得不少精神食粮。出了场馆,老师宣布了赚钱最多的小组,即六支队伍中的“全对”组,此组收获最丰,挣得了370元,并获得一块面包的奖励。

挑战赛给同学们带来了磨难,更带来了心灵的成长。大家在凄风苦雨中,懂得了生存的艰难,也懂得了协作、交流的重要,更懂得了感恩与珍惜。


【撰稿:6C陈思远,8B蔡翔雅;指导教师:巫丹;审稿:王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