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原题呈现现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生于斯,长于斯,你对中华文化怎样认知?
文化学者余秋雨认为华夏文明是世界上最长寿的文明,对比希腊、巴比伦等其他文明,只有华夏文明从未出现过历史断层与空白,以殷商甲骨文为代表的古文字体系一脉相承到今天。他说“中国文化有特殊生命力”,“不管到哪一代,中华文化,总在”。
英国学者罗素于1920年来到北京大学做了两年的客座教授,他预言中国人会在很短的时间内掀起一场极端暴力的革命,然后认识到暴力不能带来和平幸福,进而结合儒家思想和西方文明的优点,重新创造出人类历史上另外一次很伟大的文明。
从以下任务中任选一个,以“振华中学”青年学子的身份完成写作
1.写一篇演讲稿,向来你校参观的外国中学生介绍中华文化的特殊生命力。
2.写一份倡议书,向全校师生发出继承与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倡议。
3.写一封信,向某位政要或长者讲述你对“结合东西方优点、创造伟大新文明”的建议与思考。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切合身份,贴合情境;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02审题指导、素材呈现
任务一:写一篇演讲稿,向来你校参观的外国中学生介绍中华文化的特殊生命力。
注意点①:这是一篇演讲稿!注意格式,有标题(可写可不写)、称呼、开头问候、文末升华,无落款。
注意点②:目的是向外国中学生介绍中华文化的特殊生命力,不是单纯的介绍中国文化的特殊生命力,在写作的时候可以加入一些与西方文化的对比,突出中国文化的特殊性,但注意不要踩一捧一。
注意点③:演讲稿的特点是感染力强,所以可以适当削弱一部分议论性,让文采更好一些,更有语势(这就意味着可以多用一些读起来朗朗上口的排比句)。
【作文素材】文化的“特殊生命力”
1.事业文章随身销毁,而精神万古如斯。
——《菜根谭》
[释义]事业和文章随着人的死亡而消失,但精神万古长存。
2.很多人都说,我们华夏民族是没有信仰的。可其实,我们的信仰,就是我们自己的文字与历史。
——《国家宝藏》
3.文化看上去无形无声,却决定了我们的社会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柴静
4.岁月失语,唯石能言。
——冯骥才
[释义]岁月悄然流逝,仿佛是一个失忆者,但是历史给我们留下了传承千古的文化,比如贺兰山岩画(这是“石”的本义,但还可以指一切形式的文化)。
5.人本是散落的珠子,随地乱滚,文化就是那根柔弱又强韧的细丝,将珠子串联起来成为社会。
——龙应台
2
任务二:写一份倡议书,向全校师生发出继承与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倡议。
注意点①:这是一篇倡议书!注意格式,有标题、称呼、开头问候、背景交代、倡议内容(怎么做,为什么)、落款(先名后日期)。
注意点②:本任务是基于题干两则素材的,所以写作的时候不要偏离主线,你可以先肯定中华文化的特殊生命力,再论证我们为什么要继承和发扬,最后论证我们怎么做(这个地方提到我们要结合东西方文化)。
注意点③:倡议书应当表述明确直接,同时要明确给出做事的价值与意义,不能空谈我们要怎么做。
【作文素材】文化传承
1.公众不是没有文化追求,而是需要更好的表达方式,让更多的文物“说话”
——《寻找手艺》
2.周邦虽旧,其命维新。
——《诗经》
[释义]周虽然是旧的邦国,但其使命在于革新。
3.传统的精神、思想和核心价值必须适应时代的需要,获得新的内容和形式。
——钱逊
4.文化绝不是一幅死的挂在墙上已完成的画:油墨已干,不容任何增添涂改。
——龙应台
5.没有传统,就没有文明;但没有对传统的缓慢淘汰,就没有进步。
——勒庞《乌合之众》
3 任务三:写一封信,向某位政要或长者讲述你对“结合东西方优点、创造伟大新文明”的建议与思考。
注意点①:这是一封信!注意格式,有称呼、问候、正文、此致敬礼(此致空两格,敬礼顶格)、落款(先名后日期)。
注意点②:你是写给政要或长者的,语言应当严肃礼貌,议论深刻。写成纯议论文较好,避免写成议论性散文,减少那些诗意化的内容,要点明确。侧重于写“为什么”的部分。比如:
【作文素材】中西方文化交融
1.过去文化的中除了瑰宝以外,还包含着许多我们应该予以抛弃和剔除的形形色色的糟粕。
——卢那察尔斯基
2.和合共生的中国方案,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
——新华社评论员文章。
3.江河之水,非一源之水也;千镒之裘,非一狐之白也。
——《墨子·亲士》
[释义]长江黄河的水不是只有一个源头,千金的裘也不是只有一股狐狸的腋毛做成。
03范文示例
海纳百川,卑以自牧
——关于中华文化特殊生命力的演讲稿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欢迎各位不远万里来到振华中学,来感受中华文化别具一格的魅力。我是振华中学的一名学生,非常荣幸能在此发言,我的演讲题目是《海纳百川,卑以自牧》,希望我挂一漏万的介绍,能让大家对中华文化以及其特殊的生命力有初步的了解。
关于中华文化,文化学者余秋雨曾说:“不管到哪一代,中华文化,总在。”此言得之。在浩瀚无垠的岁月里,中华文化薪火相传,走过许多次繁华盛世,也历经许多次烽烟浩劫。上下五千年间,炎黄子孙将文化的薪火代代相传,从诗词歌赋,到琴棋书画,从诸子百家,到儒释道三教合流,浩如烟海的书籍里,沉淀了无尽的日落月升与朝代更迭。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辉煌灿烂的文明或败给战争,或败给时间,或败给自己。而中华文化却在无数次灾难面前愈发坚韧、强大,甚至以兼容并包的姿态,将灾难谱成了可歌可泣的诗篇。
中华文化何以如此坚韧,任凭岁月的千磨万击依旧岿然?其原因有很多,我想,排在首位的原因当是包容并蓄的内核,犹如水的善利万物而不争,至柔方能至刚。
国家有境,而文化无疆。虽然清朝时期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但是在漫长的历史中,中华文明始终在微笑着容纳各种外来文化。战国时期,齐国的稷下学宫人才济济,百家诸子在此激烈争辩,众多学派犹如漫天星斗熠熠生辉。汉朝时期,佛教传入中国,从中国座寺庙——洛阳白马寺建成开始,佛教便在华夏大地上落地生根,以至后来形成了“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壮观画面。沧海不涓细流,中华文化以海纳百川的姿态包容天地万象,方能古老而不失鲜活。
其次,这得益于炎黄子孙血脉里的坚毅与风骨。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北宋大儒张载如是说。这是千古以来多少读书人的立身准则,文明的血脉得以传承,离不开那些为国为民付诸终生的仁人志士。抗日战争爆发之际,北大、清华、南开三所学校在炮火烽烟中跋涉万里,先是迁至长沙,而后又迁至昆明。三所学校组建成的西南联合大学以“刚毅坚卓”为校训,任凭耳边炮火轰鸣,依然坚持将文化的火炬传承下来。他们,便是鲁迅先生所说的“中国的脊梁”。艰难苦恨磨砺了中华儿女的心性,那些不曾打倒我们的,都让我们更加强大起来。
兼容并蓄的内核成就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坚毅风骨成就了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而中国人从未因此而得意自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训诫始终铭刻于华夏儿女之心。《周易·谦卦》有云:“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中国人有傲骨,更懂得谦卑。正因如此,中华文明才愈发璀璨生辉,得以穿越千年岁月明照万古人间。
我相信,在未来的风云变幻中,中华文明一定会继续千秋流转,万代传承。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万物和,文化生 各位远道而来的朋友:
大家好!
之前听闻各位对中华文化的浓厚兴趣,想必各位一定对维持其繁荣至今的特殊生命力抱有好奇。纵观其长寿历史,与万物之“和”总是斑斓历史最坚实的底色。
文化之持久,在于其与自然相和。
不知大家是否注意,校园教学楼下有团团淡黄色小花,欢迎大家到来。那是棣棠,是惊蛰节气的花候,此节气时开放最盛。所谓惊蛰,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之一。而这节气,是华夏民族依天而定的“自然日历”,没有一成不变的天数,却与自然一举一动神奇相合。中国人,无论是低头种田,或是埋头吃饭,都不会忘记抬起头来,看一看自然。清明踏青,芒种插秧;白露祭禹王,小雪忙贮粮。正是秉“和”为本的心境,华夏儿女可以慢下来,可以读懂自然的话,也在无意之间让文化与四时交融,随不变的春秋轮转,绵延至今。 文化之鲜活,在于其与人相和。
日复一日的生活中,三餐,是不可或缺的环节。中国人的餐桌上,每人手中的筷子,蕴含文化中的顶天立地,上方下圆,刚柔相济,无时无刻不在提醒人们文化的内涵。围桌而坐,长者先动,每时每刻都展现文化的尊老重老。留在口中的,是一家人共享的滋味,苦辣抑或酸甜;藏在心中的,是和气美满,与菜之优劣无关。谈到这里,想必在座多数都会想到近日风靡全球的一种生活:栗子落地便去体验这份甘甜;雨后菇生便去品味这种鲜美……李子柒的生活实纪填补了我们对于田园生活的遐想。正是她一直秉有中国文化中的“和”,才能把生活过得如此淳朴,这般有情;正是文化内核中的踏实、沉稳,才有这样一群中国姑娘,一种众人向往的生活。
文化之弥新,在于其与时代相和。
历史不喜欢闭关锁国,更不偏爱一味开疆拓土,于是中华文化在几经波折之后悟出随时代共呼吸的生存之道。我们能看到千年以前的百家争鸣,中华文化取精去糟,不断发展;我们如今可以面对面交流共赏中华文化之美,也得益于文化教我们沟通的重要性。眼下是一个开放的时代,于是我们有“一带一路”,有沟通经济与文化的纽带,天涯海角共赏青花之美,丝绸之妙;于是我们有孔子学院遍布全球,我们能高呼“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欣喜……凡此种种,古往今来,都展现中华文化与时代相和,与自然相和的益处与成果。
听到这里,想必大家已对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有所理解。我相信,当你深入中华文化,也决心与之和谐共处,你会发现不一样的精彩,怀抱独特的却美好的体悟!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感谢大家的倾听!
振华中学:xxx
x年x月x日
赓续华夏文化之魂
各位外国朋友:
大家好,欢迎各位今天参观我们振华中学!今天能给各位演讲是我的荣幸。我相信各位都很好奇是什么能让中华文明经久不衰,源远流长,我认为谜底就在“ren”这个拼音里面。
“韧”是中华文化的帆。
东西方都有“大洪水”神话,在你们的故事里,诺亚漂流了一百天活了下来,还保全了所有物种。在我们的文化里,天漏了,女娲去补;地淹了,大禹去疏。没有上帝帮我们移走所有的洪水,但大禹用“三过家门而不入”让我们看见坚韧的意志可以平山陵,退洪水。华夏人民正是凭这种坚韧的品质度过无数历史难关。中国近代百年屈辱硬是被我们的先辈用鲜血洗去,2008年汶川地震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今年全球爆发新冠疫情,中国人民用自律和温情熬了过来。这是文化刻在中华民族骨子里的坚韧,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忍”是中华文化的桨。
这里的忍代表的是容忍、包容。中华文化自古便不是固步自封的,汉朝张骞出使西域,北魏鲜卑与汉合流,今日一带一路启航,这一切铸就了中华文化的多元性。在今天的全球化时代,中国作为大国的兼容并包显得格外重要。中国人民绝不会抵制排斥那些积极友善的外来文明,这是一个古老的文明,但也是一个好学的文明,在时代的潮流里,包容为中华文明注入活力,让这艘巨轮乘风破浪。
“仁”是中华文明的舵。
中华文明自古不是一个好战蛮暴的文明,文成公主出嫁、昭君出塞、郑和下西洋,无不是中华民族希望与其他民族人民和谐共处的创举。中国的确经历过革命、战乱,但走过硝烟与战火的中国比从前更期待和平,因此我们积极推行一带一路,希望能惠及这世界上更多亟待帮助的国家与民族。“仁为上,天下平”,正是中华文明崇尚文明和平的一面给予了这个文明无限的生命力与亲和力,为这艘巨轮在世界上了一条正义的航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