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合作| 投诉/建议

400-060-0103

全国统一学习专线 8:30-21:00

上海新纪元双语学校新闻中心 NEWS

|李海林:教师智慧是实践、读书、思考三位一体的智慧

发布时间:2020-06-19 10:28:14 已帮助:221人 来源:上海新纪元双语学校

李海林教师智慧是实践读书思考三位一体的智慧

  教师的成长是建立在这三者的平衡发展的基础之上。大部分老师,在这三者之间,总有做得非常好的,很少有老师这三者都不行。但是为什么很多老师所长的这一点,成就不了一个人的专业成长呢?我个人体会到,三者之间失衡是关键。我把这种失衡的智慧,称之为单向智慧。

  读书强而思考弱

  读书一定要伴随着思考。读书强但不思考,这就是所谓书橱。读了很多书,但对每一本书都停留在表面,在跟他人聊天的时候,每一本书都能说几句,名词术语说得也很溜,在写文章的时候,也不痛不痒地引用名人的句子,但这句话到底提出了一个什么核心的问题,对现实有什么样的针对性,在何种意义上对以往的理论是一种突破,对这些问题,则说不上来。这种智慧有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除了别人书里说过的那些话,他说不出新的话来,哪怕只是换一种方式;除了别人书里讨论过的问题,他提不出新的问题来,哪怕这个问题就在别人讨论的问题的旁边,稍加推导就可以提出的。

  这种单向智慧的原因说到底是书读得不深,只读到了书里面的材料或观点,但没有看到作者的思维,没有读到书里所隐含的思维方法、研究方法。这种教师在自己的专业发展之路上,还有很远的路要走。

  思考强而读书弱

  一般来说,我们在有了一定的实践经验以后,慢慢地就会发现我们所从事的工作存在许多缺陷,很自然地,我们开始思索。思索而不得要领,于是想看看别人是怎么看这个问题的,是怎么分析这个问题的,这就要读书。读书在这里的作用是帮助我们提高思考的品质,提升思考的水平。没有读书作基础的思考很容易陷于思维的死胡同。

  但是在实践中,我的确看到好多老师非常热衷于思考,但思考而不得要领的时候却不愿意去读书,总觉得自己实践经验多,了解具体的情况,于是一个人苦苦思考,思考终有所得,于是兴奋,立刻着手构建自己的体系。这种思考强而读书弱的单向智慧,的特点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也许就这一点而言是抓住了事情的一个方面,但一叶障目,不及其余;也许就这一点而言有一定的深度,但偏于一隅,实践效果过犹不及。总之,井底之蛙而不自知。

  思考强的老师大多很沉醉于写文章,但这种状况下做出来的科研,多有偏激之病。

  实践强而读书弱

  老师们中间实践强的人很多,教学经验丰富,学生喜欢,效果好,这样的老师就是属于实践强的老师。但可惜有很多人不读书。因为他没有感觉到读书的必要。他们挂在嘴上常说的一句话是,“读书有什么用?我不读书一样教得好书”。他们有资格说这句话,他们自己就是证明。

  我觉得这种教师是最吃亏的一种人。他们最有可能成为科研型教师。他们缺的,正是他们瞧不起的读书。

  这种实践强而读书弱的单向智慧教师,有这么两个特点。,他们做得好,但不知道好在哪里,不知道为什么好。他们的经验是隐性的知识,他们的经验尚未得到解释,他们的经验尚没有打开。由于这个特点,他们的经验得不到改善,就停了下来。剩下来的职业生涯,就是经验的重复。第二,他们也许隐隐约约明白一点自己的经验有哪些是值得说道说道的,但说不出来,尤其是不能妥帖、完整、清晰地表达出来。他们说出来的,都是一枝半叶,零零星星。由于这个特点,他们的经验传播的范围非常有限,也很短暂。总之,有经验,但不能解释自己的经验,不能传播自己的经验,专业成长受到巨大的限制。

  这一类老师,应该说什么都有了,但就缺读书。读书的目的,是获取一种解释框架,一种述说方式。利用这种解释框架,解释你的经验,从而反思和提升经验的层次,利用这种述说方式,让他人理解你的经验的内核,从而成就自己的职业人生。如果不读书,这都做不到。

  读书强而实践弱

  这就是所谓“书呆子”。书读得不错的。但这种人有强烈的“理论癖”,他沉浸在理论论证或学理阐释的详细和完美中,并且把自己封闭其中。他对理论的体系特别有感觉,同时对理论细节有很强的分辨与感受力。这种人的个人智慧是没有问题的。在某些学科的研究中,这种人也有可能成就大的学问。但对于教育科学研究来说,这种智慧类型是有残缺的智慧。教育科学说到底是实践科学,教育科学的起点其实是教育实践中的具体问题,教育科学归根结底是因解决教育实践问题而存在。如果你的科研终究对解决实践问题没有直接或间接的作用,至少意义有限。

  我在现实中看到许多研究者的文章写得还不错,但读完后却有一个巨大的疑问:你想解决什么问题呢?不清楚。虽然我不能要求每一篇文章都直接对应着一个具体的问题,但是“问题意识”却不可少。读完这一类的文章,常会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它们文章都有一种不在它的证明范围里的前提“假设”,而在实践中,这种“假设”是不存在的。比方说,关于如何培养高水平的师资队伍,说了半天,说得也不错,中外比较,多视角阐释,很完整,但是就是觉得不解决问题。因为这篇文章的作者有一个沉默不言的假设:所有的教师都是嗷嗷叫着要发展、要进步的专业人士,剩下的问题只是我们如何为他们提供专业支持即可。其实大家都知道,当前,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根本就不在这里。

  总之,这类单向智慧的教师,他们的特征就没有问题意识,他们没有现实感。他们研究的问题,很多都是假问题。拿着一大堆假问题研究来研究去而不自知,有的时候很是可笑。这种智慧,很难说是我们教师需要的智慧。

  思考强而实践弱

  善于思考的老师都是现实感很强的老师。面对当前不尽如人意的教育实际,多有批判。这些批判,客观地说,大都是对的。他们的批判,都伴随着很到位的分析,因此很有说服力。但是他们从来没想过下一步的事:为了改变这种现实,你可以做什么?他们潜意识里觉得,那是其他人的事,我只要批判就可以了。所以这种老师给人一种牢骚满腹的感觉。他们不是行动派。

  这一类型的老师,不一定不喜欢看书,但他们只喜欢看批判性的书,不喜欢看建设性的书,他们喜欢看思想类的书,不喜欢看学理类的书。他们对学理类的建设性的书籍本能地反感,或者漠视。这是他们致命的弱点,但他们不自知。他们思考能力强的这一优点,对他们的实践和成长,有利也有弊,但弊大于利。有的时候,这种思考力,反而限制了他们的专业成长。

  这种类型的老师在做科研的时候,大多偏向于思想批判。他们针砭时弊一针见血,文风激昂有力,甚至一泄千里,但大多经不起学理的考证和推论。或者,往往有很好的观点,却缺乏很好的论证和阐释。他们响应时代潮流,但潮流一过,鲜有人再理会他们。

  实践强而思考弱

  这一类教师与“实践强而读书弱”的老师不同之处在于,不读书是井底之蛙,不知道自己的实践毕竟是有限的,不知道天外有天,但是他们对自己的实践本身是有体会的,是有感受的,是有认识的。只是他们的体会、感受、认识都局限在自己接触到的范围之内。他们实践本身是不盲目,他们知道自己知道什么,他们是有套路的老师。他们属于我们所说的“工匠”类的教师。

  不思考的老师虽然也有丰富的实践,但对自己的实践套路没有很明确的体会和感受,当然更说不上认识。他们不知道自己知道什么。他们是盲目的,是凭惯性在实践,是走一步看一步。由于教龄长,经验丰富,每一步也做得不错,基本的效果是有的,但这种效果带有很大的偶然性,常常是外在他律的结果,例如学校的严格管理。如果说,“实践强而读书弱”,只不过是缺乏解释和总结,那么“实践强而思考弱”则是指,实践缺乏向实践者主观的投射。这种单向智慧,教师想获得专业成长,就更难了。

  总之,对于一线教师来说,实践、读书、思考,三者缺一不可。三者平衡发展,教师专业生涯才会呈现出一种既有视野又有针对性、既脚踏实地又高瞻远瞩的格局。

以上就是 上海新纪元双语学校 小编为您整理|李海林:教师智慧是实践、读书、思考三位一体的智慧的全部内容,更多精彩请 在线咨询
也可以拨打咨询电话: 400-060-0103 让在线老师为你详细解答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上海新纪元双语学校 地址:上海市崇明县崇明岛陈家镇1518号 咨询电话:400-060-0103

CopyRight © 2010-2025 订课宝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本站内所有内容。

沪ICP备16037964号-2

招生合作 版权/投诉 注册

网站地图 更新时间:2025-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