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方式转变难题”如何解扣
发布时间:2017-07-25 10:44:58 已帮助:268人 来源:天津奥希教育
日前发布的“中考同分语文分高优先录取”政策以及学科教学《改进意见》,无疑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改变经典文学作品阅读量不够,作文教学程式化,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以及社会实践整合不够等教学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促进教与学方式的转变?面对这些问题,多名教研员从语文教学的本质出发,为老师们支招解惑。
刘德水(北京市顺义教育研究考试中心教研员、语文特级教师):
打破课堂教学这个“
唯一”
语文学习,从来就不是在书斋中能够完成的,它必须与学生所处的生活结合起来。学好语文是为了生活,也只有在生活中才能学好语文。
从当前课改的探索中,我们已经看到许多令人惊喜的实际探索。
其一,利用网络,建立虚拟课堂,与现实课堂结合开展教学。借助网络环境,学生的语文学习超越了现实课堂的时空限制,学生可以同时、异地参与学习研讨,班级制学习的交互性大大提高,同时又延续了现实课堂即时交互的情景化。
其二,开展“专题式教学”。改变过去逐一学习单篇课文的模式,根据主题、文体、作家甚至学生学习兴趣来重组教材,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确立新的学习专题,从更高的层面和更开阔的视角审视文本模块,在具体的专题学习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其三,举办课本剧演出活动。学生依据教材中的戏剧课文,或改编其他作品为戏剧,自导自演,在整个演出环节中,反复品读课文,参考各种资料,亲身参与表演,不仅提高了学习的兴趣,更加深了对课文的感悟与理解。此外还有朗诵会、赛诗会等,在这些符合学生心理年龄特征的活动中,学生学习的热情被超乎寻常地激发出来。
其四,走出课堂,在生活实践中学习语文。组织记者站、文学社、参观团、各种研究小组等,为学生个性化的语文学习创设环境、搭建平台。学生的阅读、写作、交际等各方面的能力锻炼,不是出于课堂上老师的要求,而是基于社会生活的实际需要以及由这种外在需要而引发的内心需求。学习,也就不是被老师逼着、被考试逼着的一件苦差,而是被生活与心灵呼唤的一件乐事。
当然,提倡语文实践,并非否定课堂教学。或者说,课堂教学也属于语文实践,只不过不是唯一的形式。我们要打破的,不是课堂教学,而是这个“唯一”。
赖力敏(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教研员):
回归本质 上好每一节语文课
选拔方式的变化的确会让语文学科备受瞩目,尤其是考生父母关心更切,这是出于人之常情,无可非议。
但对以教育为专业的教师来说,则仍应秉持一贯的教育公心,不应该混淆教育、考试、选拔三者之间的关系,不能以招生录取方式的变化作为自己学科教学的风向标。
无论是考试形式的变化还是选拔方式的调整,都不可能决定和取代教师之教。教不为考,教只为教;对学生负责,就是要教学生学懂学会,让他们凭着“会者不难”的自信在变化中游刃有余,稳操胜券。
“语文天生重要”,华罗庚老先生的这句话,正道出基础教育语文学科课程的根本地位。不管外部因素如何变化,都动摇不了语文教师教的是“母语”这一事实。
祖国是有历史的,母亲是有生命的,祖国的语言文字中奔涌着民族的血脉,积淀着历史和文化,这一切都通过语文课程,通过教材文本呈现出来。语文教师的职责就是激活内蕴于文本的丰富意义和内涵,让学生在每一个声音、每一个书写中产生出相应的感受体验,从而“见字如面”,“每有会意”,这就是语文教育的实现。
在这一过程中,考点并不单独外在于学生素质养成。教师固然要研究考试,但不能只着眼于题型解析和作答技巧,而要站在考试与教育的交集上,确知每一考点所内含的素质要求,弄清每一考查形式变化的依据及目的。这样,考试对于教师来说就不是一件要另外应对的事,而被清晰地涵纳于语文素养的养成之中。
面对变化而不被浮云遮望眼,语文教师需要做的就是——把握住语文学科的性质特点,以教育的本质为旨归,上好每一节语文课。
李燕(北京市第九十四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兼职教研员):
在不断创新中适应教学变化
面对语文学科的教学改革,一线教师应在教研、备课、课堂教学上进行大胆尝试。
首先,根据教材和学情,有计划地开发“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此次中考改革较大的变化就是增加对“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考查,这也预示着今后的中考语文,将会在古诗词和古文上面增加更多的分值,考查范围也将会从课内知识点延伸到课外知识。为此,我们要有计划地增加古诗词鉴赏等课程比重。
其次,立足学生写作能力培养,探索“写读一体化”教学模式。其实,作文就是一种情感活动,学生只要在要求的情景下,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即可。备课组可以结合教材,把作文课和阅读课全面整合,将每个单元“写什么、如何写、如何评改”进行整体规划。例如,我们将单元的写作主题确定为“成长”,组织开设了与“成长”主题有关的经典阅读课、相关电影课、主题活动课等,实现了“写、读、观、评、改”五位一体。
最后,聚焦“语用”,坚持语文教学返璞归真。语文教学归根到底就是教学生“言语行文”,提升语文素养。为此,在日常课堂上,应注重引导学生掌握随文学习的基本词汇、语法、修辞,体会实际运用效果,并同步开展与生活实际应用的联系,借助当堂随文理解、识记、运用、展示的方式,做到“听、说、读、写”的有机融合。
名家观点
王开岭(知名作家):
教师是什么 语文就是什么
和年轻人聊天,你会发现,谈及自己的成长,他眷念最深的,往往是中学语文课。为什么呢?
在一个孩子的精神发育和心灵成长中,语文扮演着保姆和导师的角色,它不仅教授语言和逻辑,还传递价值观和信仰,一个孩子对世界的认知和审美,其人格和心性的塑造,其内心浪漫和诗意的诞生……这些任务,一直是由一门叫“语文”的课来默默承担的。
语文,是天下的课堂。于之而言,几无“课外书”之说。
语文课,本质上即阅读课。无论对老师或学生,我的建议都是丰富阅读,并使之成为一件快乐的事。如今的教学,似乎太注重单篇文本的理析和深度挖掘,有“开采过度”和“玩术”之嫌;在命题和答案设计上,“归纳性”“排他性”过强,参与空间小,谈判机会少,阻断了学生的想象和议论。其实,这等于剥夺了学生在阅读理解上的主权。
发现语文之美,是热爱语文的密码。学习语文的路径,是“旅行”式的阅读,要移动,要“广游”,当你积累了丰富的精神地理,当你领略了足够的心灵风光,你自会清楚每一段里程的意义,你才有自己的鉴赏力和感受力。语文老师应成为汉语世界里的旅行家和鉴赏家,你是什么,语文就是什么;你有多大,语文即有多大;你有多美,语文即有多美。
顾之川(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
学语文不能仅靠课本
就语文学习来说,只靠一本薄薄的教科书要想学好语文是不大可能的,必须拥有大量的课外阅读。中小学阶段应该说是一个人读书的黄金时期。在语文课程标准里面专门有几句话,就是鼓励学生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我们不能仅仅把阅读看作是中小学一门语文学科的事情,它是关系到学生健康成长的大事。书象征着知识和力量,多读好书可以丰富知识,开阔视野,增长智慧,陶冶心情,为精神成长奠基。可以说,未来的基础教育改革将朝着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综合能力的方向发展,包括批判性思维的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以及探究的能力。这些能力的形成都离不开广泛而高效的阅读。
以上就是
天津奥希教育
小编为您整理“教学方式转变难题”如何解扣的全部内容,更多精彩请 在线咨询
也可以拨打咨询电话:
400-666-4820
让在线老师为你详细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