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又让人想起两年前风靡网络的一篇文章,一位超级妈妈把他儿子培养得又自信、又独立,可是送进幼儿园没几天,老师的批评却让儿子却受挫不已,3岁前建立的自信仿佛“霎时瓦解”,这位妈妈发出一个感慨:“10年后,中国的教育会还我一个怎样的孩子?”
近20年来,这种焦虑感染这一代又一代的父母,纷纷指责教育环境的恶劣。其实,对于所有人而言,大环境一直从未好过。看看美国那些背着防弹书包上学小学生,受性、毒品、暴力泛滥潜在威胁的青少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极端点讲,如果连本土都没法适应,那么到了一个全新的环境,面对语音、文化、价值观的差异,将怎么办呢?
如果环境无法改变,或改变环境付出的代价很大,不如考虑如何能够更好地适应当前的环境。
一位小学老师,曾经列举过让学校和老师头疼的几种行为:
有的小孩只能听到对自己的肯定和表扬,听到批评就接受不了,暗自神伤或者什么事情都做不下去......
明明老师刚刚布置完要求同学完成的任务,有的孩子不知道做什么,还会问:老师,你让我们干什么?我没听清楚…..
老师写在黑板上的家庭作业,总有孩子抄不下来,以致家长要给老师打电话问作业内容.....
有的孩子自己的事情做不好、做不完,却对别人的事情特别关注,谁的家长来了,谁的书包里面有什么玩家.......
有的小孩上课一直在讲话,要不就弄弄戳戳旁边的同学
有的孩子不会跟同学交往,动辄拳脚相加......
让我们再看来看看小学的实际环境:好的小学总是人满为患,一个老师管50-60人,考试排名,优等生受优待,适应慢的受鄙视。这些都是现实。
家长要做的,是想办法帮助自己的孩子弹性地适应学校和教育体制。主要从3方面着手:
1.因为学校主要评价的是学科成绩。如果学习成绩普普通通的小孩可能会因此缺乏自信,因此需要帮助孩子建立全面的自我认识,帮识别自己的优势领域(比如运动、艺术、人际等等),帮助他发展优势领域,以强化自尊;
2.自我管理能力尤其关键。这包括行为管理、情绪管理和任务管理。比如自我控制以遵守当前规则、管理自己的注意力、管理自己的作业任务等。
3.学会跟老师和同学相处。要孩子尊重老师,如何接受老师的批评(即使有时自己觉得不同意),如何赢得更多的朋友等等。
总之,一方面,努力帮助自己的孩子发展自尊,鼓励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追求个人兴趣,以保持内在的个性和自由;另一方面,孩子如何跟学校、老师和同学和谐相处,巧妙弹性地应对外界的要求和压力。这很难,但值得我们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