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曰: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已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
这句话的意思是,擅于打仗的人,首先是让自己不可战胜,等待敌军的漏洞,然后再出兵战胜它。但是能不能胜,要看对方的情况。
个人觉得这个原理也同样适用于父母给孩子的规划(如果一定要有规划的话)。首先要接受一个现实——孩子未必能有出息。有多大出息的那得看祖上风水和个人命运,但是首先应该的是孩子不会差。能不能赢、赢多少都不去想,先想着别让孩子注定失败!
讲如何才能成功的书很多,可讲如何失败的却凤毛麟角,但知道孩子成长的坑在哪以及如何避免它,对我们更有现实指导意义。因此今天想给果爸果妈和大果仁们推荐一本我最敬仰的教育家的作品——《孩子是如何失败的?》(HowChildrenFail?),作者约翰·霍特是美国当代教育改革之父,这本书著于1964年,是他在一所私立小学5年级任数学老师时的教学日记。50多年前的美国小学校园里的情况,我们这些三四十岁的父母彻彻底底地经历过,而今天仍在我们至爱的孩子身上愈演愈烈!要是你忙到没时间看书,那么以下是这本书的核心观点。
1.含糊说话,察言观色,胡乱猜想、再看老师的反应,或者把问题抛回给老师;
2.提问抢答时,跟着大家一起举手,不管自己是否知道答案;
3.低声回答,看成绩优异同学给出的信号。
4.任凭老师发问,不开口,以迫使老师帮助回答问题
在孩子心里,他们的任务不是搞懂知识点或解决问题本身,而是这样想的:“老师想让我做一件事,我根本不知道让我做什么,也不知道为什么让我做。不过我还是做点什么吧,这样他们就会放过我。”
即使是最人性化的学校里,大多数学生也经常会有害怕的感觉,常常处于于胆战心惊的境地。他们害怕成绩退步、害怕被老师提问站起来当呆子,害怕自己显得很笨拙。要是他们得不到如优、星、三好学生等评价或奖励,他们害怕得不到周围大人的认同,或令他们失望。
因此,孩子主要目的是尽量去避免这种尴尬的处境,而不是学习课堂内容。他们会把自己伪装得不才、无能甚至不在乎,不但可以降低大人对他的期望和要求,也能降低他对自己的期望和要求,如何你准备失败,那么你一定不会失望。
这种恐惧感阻碍了孩子们对知识本身的热爱和好奇心,也让他们缩手缩脚,不敢试错,丧失了真正的学习。此外,负面情绪(尤其焦虑)会极大地降低认知能力和注意力,换句话说,当孩子在焦虑和担心时,几乎没法学会任何复杂的知识和技巧。
1.我可以用自己的意思和语言来表达它;
2.我可以举例说明;
3.无论它以何种情况或何种方式出现,我都可以指认出来;
4.我能将它和其他事物或观念融会贯通;
5.我可以将它运用在各种情况中;
6.我可以大概预知结果。
7.我能以反面或相对的情况来讲解它。
当学生听不懂老师所讲的内容,有可能是因为不习理解老师所说的关键语言,或者因为学生自己真实的体验跟老师所说的内容对不上。现实的情况却是,老师把认为简单、理所当然的事教给孩子,期望他们迅速掌握,而真正用心思考的孩子却没办法跟自己的实际经验挂上钩,更因为老师总是说的头头是道,让孩子觉得是自己有问题了才不了解。孩子在生活中的学习,采取但是整体感知的学习思路,而在学校课程的学习却是以一个个特定的篇章,由于缺乏整体的思路,孩子在学习中一定会遇到很大的障碍和困难。
那如何解决呢?霍特认为孩子在现实生活中,也就是“经验的连续体”中学习的,为了某个直接的、有意义的目标而学习时,效果。这意味着,我们大人要多创造机会来使用这些知识,并且应该尽量多的让孩子们看到我们如何使用这些知识。不管是数学、语文还是英语,要让他们看到这些知识在生活中的作用。
诚然,作为家长,我们没有办法去改变学校,改变教育体系。但是我们至少可以在校外、在家庭的圈子里,不做“帮凶”,给他选择、时间和大量犯错误的机会,教他们缓解焦虑,及时觉察出孩子的讨好倾向,并不断地帮助孩子重申学习的意义与真知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