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谈教育 | 国际教育须渗透中国文化元素

来源:上海师范大学附属第二外国语学校 时间:04-27

近日,《青年报》对上海师范大学附属第二外国语学校剑桥双语部执行校长益孟德进行了一次独家专访,针对当前国际教育热的现象进行了深度对话,探讨了何为国际教育?国际教育目的何在?中国应该如何办好国际教育?并对上师大附二外剑桥双语部办学理念及与国际接轨的双语教学给予了高度赞扬和认可。3月24日,《青年报》整版刊登了对益校长采访的长文。

经《青年报》授权,以下为全文转载

记者 | 邵炯

从近几年火热的国际学校和低龄留学机构不难看出,越来越多的家长希望能够让孩子更早地接受国际教育。“外教授课”、寓教于乐等成了国际化教育的几大关键词,家长们趋之若鹜。随着越来越多的概念推送,家长们似乎也变得“内行”了起来,但很少有人探究过什么是真正的国际教育。家长越来越多地考虑孩子的教育确实是一个好现象,很多家长慢慢意识到要培养的是“国际化”的孩子。

但什么是真正的国际化教育?

我们有幸邀请到了上师大附二外剑桥双语学校执行校长益孟德,请这位从事教育事业三十年的教育家为大家谈一谈他眼中的国际教育。

出国受教育不宜过早

益孟德校长总是给人一种慢条斯理的印象,记得次在大型演讲后,面对蜂拥而至焦虑的家长,他循循善诱,逐一劝大家不要着急,“教育是急不来的,都来得及”,不比台上的激昂的演讲状态,这时的他更像是一位慈祥的长辈。益孟德笑称还遇到过一位妈妈挺着大肚子就来听我演讲,追着说急死了,孩子要出生了,不知道上什么学校好。

其实,上什么学校,是否要上国际学校,到底要不要出国上学,关键不在于多早做决定,而在于上学的目的。

他分享了他个人的经历:次出国时,他已经年近四十,这对大多数人来说为时已晚,但他在国外呆了将近30年,并且逐步从教师做到了副校长,在世界多地都积累了相当长的教学经验。“我想很多家长没有搞清楚孩子出国上学的目的,就赶着大潮,人家送我也送,你孩子10岁出国,我家的9岁就要走。在家长这样的盲目的心态下,孩子当然更会茫然,不清楚自己到底为了什么出国;出了国也糊里糊涂地白白浪费了学习的好机会。

跟风出国,不是好事

“如果有些家长是抱着移民的目的,想早点送孩子出去,那当然早去早适应;但更多的家长却未有一个明确的目的。其中不乏有些家长是为了逃避国内教育当中繁重的学业想将孩子送出去的,孩子的中国文化并未学好,却又仓促地出国接触另一种全新的文化,这样很有可能导致中西两方的文化都融入不好,孩子将来的定位就很尴尬。”

图片_201.jpg

出国时机要谨慎,语言能力不可懈怠

益孟德强调,出国的时机要谨慎选择,但语言的学习不能懈怠。“7岁之前学习外语是的时候,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的发音的器官会逐步“化石化”,一开始口腔没有用到的肌肉,以后就可能慢慢地退化了,许多音就发不出来了。”

在演讲中打动家长们的一定不是喊口号式的雄心壮志、宣扬如何积极准备英语、劝解早日将孩子送往国外等这些打鸡血的宣讲,而是益孟德校长那些勤奋向上的奋斗经历以及发自肺腑的替家长、从受教育者的角度出发,感同身受地谈什么是真正的高质量教育,为想要努力解读当下教育乱象的家长们开启了新的思路

图片_209.jpg

国际教育不能“拿来主义”

益孟德曾在美国学习工作近三十年,任职于全美国的前五十名公立高中当副校长。在他的人生定义中仿佛没有退休,转了一圈又回到中国从事教育,曾担任京城一所知名私立学校的中学校长,现任上师大附二外剑桥双语学校执行校长。

采访中,他坦言,“国际教育”这些年在国内蓬勃发展,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了受教育者对有些固定不变的传统教育模式的态度。然而,在西方教学方式和价值观逐渐入侵我们的传统价值观的同时,我们的教育体系也日渐受到西方观念的洗刷。

真正的国际化是认可多元文化

“很多家长急功近利,容易被蛊惑,再加上得到信息不对称,仿佛只有与‘引进完整的国外课程’、‘外教’、‘常春藤大学升学率’等词挂钩才算是真正的国际教育,这已经将真正的国际教育意义曲解了。”

三十年前,新加坡、中国香港等地也有这样的阶段,产生了大批的小留学生潮。但其实一些优秀的香港地区和新加坡的学生范儿并没有出国留学,都在自身的香港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求学。

益孟德在采访中始终强调,“国际教育”不应该只是以把外国教育完整地搬进来,或者把学生送出去为其唯一的目标。他拿著名教育家曾国俊先生的“找回属于这块地的教育”演讲中的话举例说:

“什么是国际化?真正的国际化,要认可多元文化之美。先要肯定自己,喜欢自己。越肯定自己,喜欢自己,越解别人,也就有能力真心肯定别人,这是真正的国际化。用别国的语言介绍我们的文化,这才是国际化应有的态度。”

图片_205.jpg

不要丢了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

益孟德谈道,“最为担忧的还是在西方文化的大冲击之下,我们既没有很好地理解外来文化,同时又丢失了自己的传统。比如现在火热的万圣节、圣诞节、很多年轻人过得很热闹,但实际上并不清楚它们真正的由来和其内在意义。”

从1967年离开高中到现在,经过失学、失业、打零工,到代课老师,一直到当上全美国的前五十名公立高中的副校长,现在又回到故乡上海,益孟德始终说,不要丢了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

“上国际学校的并不意味着能够‘飞黄腾达’,不少孩子都是稀里糊涂出国了,尤其是现在经济条件好的家庭越来越多。孩子们愈发对出国之后干什么更是迷茫,没有压力,没有动力,也没有目标,只是想逃避国内学校的某些弊端,又能顺便镀个金回国,而回国后却无法找到好的地方能真正地接纳他们。所以现在许多‘海归’的质量也很堪忧。出国留学未必能解决所有的问题。”

“中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坚。”这句话用来形容外表谦和柔顺,实则内心坚定无比的益孟德校长最为妥帖。采访将近结束时,他指着一份他即将要演讲的提纲上的大标题重申:

中国的国际教育必须以“中国文化为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