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至26日,北大附属廊坊益田同文学校开启了为期两天的秋季在地课程。宋代诗人陆游在《冬夜读书示子聿》一首诗中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古往今来,亘古不变,这是获取知识、涤荡心灵的途径。
北大附属廊坊益田同文学校为了让学生认识自然,敬畏自然,顺应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为了把课堂知识延伸到野外,经过一个月的酝酿,最终于2018年10月25日启动了秋季在地课程。在地课程是我们学校的特色课程之一,包括在地自然课程和在地文化课程等,此次秋季课程是在地自然课程中的一部分。
一提到这门课程许多会把它看成像“春游”“秋游”一样简单,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看法。真正的在地课程是学生和老师一起课外研学的课程。在课程中,孩子们利用实际地况进行观察学习,利用天然的丰富的材料自己动手制作标本,加深对课程的理解,让学生眼、耳、鼻、手、脚、脑等“动”起来,从而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同时又把课堂知识进行拓展延伸,是对学生的实践教育。
10月26日下午,德育主任张希武召集全体师生和其他部门的工作人员,在启动仪式上作了动员讲话,并对此次活动提出具体要求。
孙校长代表学校宣布了北大附属廊坊益田同文学校届秋季在地课程的开启。在开启仪式上,他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先以一个大学生连猪和毛驴都不分的故事,引入话题,然后又诠释了人字的意义来告诫孩子们开设在地课程的重要意义。孙校长说,人字的一撇是告诫人们,做人首先要立足大地,因为大地养育了我们;一捺是告诫我们要立足社会,因为社会是我们生活的舞台,离开了这两点,人类的生存将没有任何意义。
此次活动内容包括:制作学习单、野外生存、定向越野、田园数学、艺术科学等四项内容,其中学习单的制作,包括学科老师和生活老师,有语文,数学,英语,科学与秋季有关的知识,生活课的学习单涉及到秋季疾病防治等。此项活动目的在于了解在地自然、亲近农田、珍惜粮食、体验野性、回归自然。
野外生存——搭建避难所
野外生存这项活动,要求是让孩子们利用野外里现有的东西搭建一个避难所,做到既美观又能够遮风避雨。这项活动主要是培养孩子们的动手能力、野外生存能力和创造能力。
定向越野
定向越野就是学生根据事先准备好的图纸和指南针,寻找下一个目标,看哪一组能在最短时间内完成任务,这项活动主要培养学生地理方面的知识,如指南针的使用,对距离远近的判断,同时也培养学生们团队合作的精神。
田园数学
田园数学分为两个学段,高年级的学生利用钢化玻璃直尺,软绳尺去测量并记录10平方米,20平方米,50平方米,100平方米,一亩到底有多少平方米,一公顷大约有多大,一颗草的高度,一粒种子的大小等。小年级的孩子,熟悉了米和厘米的不同,亲身感受了一米,一厘米,一平方米的长短和大小。此项活动目的是让学生能在实践中认识数学,理解数学的实际运用。
艺术科学
艺术科学分为艺术和科学两部分,生物学属于科学类,生物教师要求学生寻找植物,并按照要求完成植物器官的采集并粘贴到实验报告单中,同时完成5种单子叶和5种双子叶植物树叶的采集并粘贴到实验报告单相应的位置。
生物老师还教学生用水晶滴胶制作昆虫琥珀。美术和音乐属于艺术类,美术教师寻找收集植物与树的枝干做枝干插花,并将枝干涂上各种颜色,根据需要可用超轻粘土进行点缀。最终完成作品需要有各类枝干的学名与艺名,并展示创作灵感;音乐老师让学生录制田野里昆虫的声音,并就地取材,利用树叶或草叶吹出悦耳动听的声音。此项活动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创作能力。
成果展示
活动结束后,学生们又对自己参加的活动过程进行了系统整理,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成果展示:有主题鲜明的班会,有图文并茂的标本、有动静结合的美篇、有感受深刻的心得体会等。
此课程与传统的研学旅游不同,是目前国内首创的课堂教学与自然紧密结合的学习课程,是课堂知识与大自然知识、农业知识、民俗文化知识等知识的综合体。孩子们对自然的探索是由手及脑的,通过观察盛开或凋零的花朵,拾捡翠绿或泛黄的落叶,拥抱粗壮或纤细的大树,触摸湿润或干燥的土壤,让孩子有更浓厚的参与兴趣而不是普通的观光学习。
这次研学活动已拉下帷幕,成绩已是过去,重要的是成长。经过这次活动,我们也应该好好反思如何转变教学方式,更好培养具有“在地认知”“综合思维”“课程实践力”“人地协调观”四大核心素养的当代中学生,真正落实“回归教育本真”的教育理念。
前面的路很长、且行且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