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是不是因为销售增长过快,导致销售增长速度超过了企业内含增长率,使得资金需求出现缺口。如果属于这种情况的话,是财务计划和财务预算制定不严密的问题。
2.应收账款回收不及时,应付账款账期谈不下来。
3.部门负责人出于业绩考核的原因,将“超标”的成本费用暂时“压下”,不到财务报销,也就是说款项早从财务部门借出来已经花掉了,只是为了业绩暂不报销,使得“成本和费用”没有“浮出水面”。
怎样才能让这些“潜伏的成本和费用浮出水面”呢?需要对财务三大主表进行综合分析。
4.财务分析不到位导致
我们了解到很多企业财务分析只关注利润表分析(因为经营者多数更关注利润表),而忽视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相结合分析去发现问题的原因所致。
二、如何让“潜在的成本费用浮出水面”
分析预算执行结果不能单独对利润表进行分析,因为利润表是根据权责发生制编制的,对于潜在的成本费用“侦查力度”不够。产生潜在费用的典型表现有:
1.对于赊购货物形成结存(尚未进入到主营业务成本部分的存货)带来现金流潜在增加的因素没有引起重视。换句话说资产的归宿是费用,如果这项资产的形成对应科目是负债的话,这其实就是费用发生了,而通过当期利润表是体现不出来的。
2.企业部门从财务部门的借款,在会计账务处理时计入了“其他应收款”,体现的是企业一项债权增加了,但这部分债权的收回方式一般是报销费用或采购支出,也就是表面看是一项资产,但这部分钱其实已经花出去了,只是还没拿到财务报销而已。
综上所述:费用的实际发生额=付现支出+经营负债增加+以报销费用或采购支出的借款增加额(其他应收款中将来非用现金还款部分的增加额),拿这个指标去衡量费用预算执行结果的话,才是科学合理的。
此外,利润表上的收入也是权责发生制下的收入,应收账款大量增加必然会影响企业的现金流。因此,在进行财务分析时还原为收付实现制口径的现金流,对管理来说是非常必要的,甚至是至关紧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