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询楷书艺术风格
发布时间:2017-07-06 14:32:32 已帮助:2090人 来源:北京国学院
唐代是我国书法艺术发展中的重要历史时期,一方面楷书经魏晋六朝的不断演变,法度已臻成熟,体势亦趋完备,气骨刚健、端庄平正的优美楷书为世人所推崇,欧阳询的楷书以晋人之理而立法,从而表现出一种更趋理性的时代风貌;另一方面,在草书的书写上,特别是狂草(大草),于理法中溶入性情,以类乎于颠狂的即兴创作,从而又表现出一种极其浪漫的风格。在规矩法度森严的楷书中当首推欧欧阳询的楷法,其骨力的刚健、笔法的精到、结构的森严,堪为后人典范,历代书家,莫不受其影响。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唐人楷法,作为学书的基础,迄今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下面我们试从三方面来介绍欧书的艺术风格。
欧阳询,祖籍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生于陈武帝永定元年(公元557),卒于唐太宗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享年85岁。字信本,历太子率更令,故世称欧阳率更,又因封爵为“勃海县男”,人呼之为“渤海”“欧阳勃海”。
欧阳询出身世家望族,自幼敏悟过人,博贯经史。作为书家,欧阳询孜孜求学,博采众家之长,且不拘泥于先人。他以破胆夺气的个性,创出自己的独特风格,世人以“欧体”相称。其时书名远播域外,高丽亦曾遣使求书。欧阳询书法“戈戟森然”之笔势,主要受北派书风影响,但又兼容南方“秀骨清相”之气象。入唐以后,渐臻佳境。“欧体”书承“王书”,都“风神严于智永(张怀灌语),于是,他与虞世南、褚遂良、薛稷被世人称为“初唐四大家”。
“欧体”的艺术特色上承汉魏六朝,下启宋元明清,故历代诸家,无不取法唐人。“欧体”有“戈戟森然”之险劲,又不失精妙之秀骨清相,为后人楷法之宗师,可见其艺术造诣之高。对于欧阳询书艺特点之评说,历来众说纷纭。《新唐书�欧阳询传》:“欧初效王书,后险劲过之,固自名其体。”张怀瓘《书断》:“真行之书,虽于大令亦别成一体,风神严于智永,润色寡于虞世南。”杨士奇《东里全集》:“询书虽骨气劲峭,法度严整,论者谓虞得晋风之飘逸,欧得晋之规矩。”翁方纲《复初斋文集跋醴泉铭》:“欧书以圆笔为性情,而以方整之笔为形貌,其淳古处乃直根抵篆隶。”苏轼:“欧阳率更书,妍弩拔群,尤工于小楷,率更貌寒寝,敏悟绝人,余观其书,劲险刻厉,正称高貌耳。”上述评家,对欧字笔力之险劲,结体之严整,可谓达成共识,而东坡“劲险刻厉”四字,实为精要之概括。
欧阳询楷书刻碑举要:
1.《欧阳询书兰亭记》唐太宗贞观二年立,72岁书。
2.《化度寺邕禅师舍利塔铭》(又名《化度寺碑》)贞观五年立,75岁书。
3.《九成宫醴泉铭》贞观六年四月立。76岁书。
4.《虞恭公温彦博碑》贞观十一年十月立。81岁书。
5.《皇甫诞碑》,此碑作于贞观年间,具体年限不详。究其如入化境之书风推测,一般认为是欧阳询晚期之作。
不善学欧字者,往往失之过猛,“剑拔弩张,方棱出角”,原因是只知其“方”而不知其“圆”。所谓“不方不圆,亦方亦圆”,乃指欧字方圆兼容之特点。就用笔而言,自古有方圆之说,所谓“圆”则强调中锋运笔,得其骨力;“方”则运用侧锋取妍,求得精神。圆笔中锋源于“篆法”,方笔侧锋源于“隶法”。
各种书法,除【
北京国学培训】篆书外,隶、楷、行、草诸体都离不开侧锋用笔。实践证明,书写楷、行、草诸体,要达到笔笔中锋是不可能,也没有这个必要。正如姜夔《续书谱》中所说:“笔正则锋藏,笔偃则锋出,一起一倒,一晦一明,而神奇出焉。”正锋(中锋)与侧锋,构成了笔法中既对立又统一的一对矛盾,用笔时两者都不可偏废,当以正锋为主。“欧体”兼用侧锋隶法,其特征表现为点画起笔、收笔、波撇、转折、钩趯之处常现棱角或露锋。故其透出一种竣利沉着、骨气雄强、斩钉截铁的明快风格。这也正是欧体独特的艺术魅力所在。
以上就是
北京国学院
小编为您整理欧阳询楷书艺术风格的全部内容,更多精彩请 在线咨询
也可以拨打咨询电话:
400-888-4846
让在线老师为你详细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