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教育的出路在哪里
发布时间:2017-07-06 14:45:22 已帮助:348人 来源:北京国学院
“国学热”产生的根源
《教育时报�管理周刊》:为什么近几年会掀起“国学热”?
许锡良:国学这个概念本身有些含糊不清。学术是世界范围内的,不应该分出国界来。相对而言,我认为用中国传统文化来表述会更为准确一些。
中国人喜欢强调特色性,连学术思想也不例外,其实这也说明中国的学术里缺乏普适的价值和逻辑。我国文化中缺乏这种普遍意义上的思维工具——逻辑,也缺乏工具理性概念,因此,我国留下来的文字几乎没有专著、专论,只有《论语》式的格言警句与语录文本、笔记体。
为什么我国会产生传统文化热的现象,我想当年鲁迅已经论述得很清楚了。1923年12月26日他在北京师范大学的演讲《娜拉走后怎样?》中说:“可惜中国太难改变了,即使搬动一张桌子,改装一个火炉,几乎也要血;而且即使有了血,也未必一定能搬动,能改装。不是很大的鞭子打在背上,中国自己是不肯动弹的。”可见,中国传统积习太深。
鲁迅、柏杨都曾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保守性用了“黑屋子”和“酱缸文化”作了比喻,除对中国传统文化定性外,还对这种文化极难改变进行了很好的描述。这种文化有巨大的惯性,越是到社会变革时期,越是容易掀起传统文化热。这是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的中国人对社会巨大变革的一种焦虑症状与过敏反应。
国学进校园、进课堂,正是这种焦虑与过敏的反应结果。
闫合作:“国学热”不是因某些人而热起来的,而是社会的趋势。新中国成立使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但只是从政治上站起来了,并没有从文化上站起来,崇拜、学习的还是西方文化;改革开放使中国人民富起来了,但只是物质财富的富有,缺乏精神财富的富有,根本原因在于缺失民族文化的传承。中国人民要想在世界民族之林变得高贵起来,就必须成为民族文化熏陶、培养的人,而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在世界之林,我们如何证明自己是中国人?学习中国文化。
现代欧洲的强盛源于文艺复兴,而中国真正的强盛取决于文化复兴,也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与应用。
1912年,时为中华民国教育总长的蔡元培先生颁布法令,以立法和国家的名义废除读经,把中华民族文化从教育资源中完整剔除,用国家的力量推行西方的文化,至今恰好百年。100年,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只是一瞬,而对于一种文化的传承,却足以使一种文化泯灭。
随着我国国力的不断增强和在国际上影响力的不断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也被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现在从表象看来,“国学热”只是民间热,然而,这也是国家战略和时代发展的需要。
国学教育的存在价值
《教育时报�管理周刊》:对于一些学校竞相开展国学教育的现象,您怎么看?为什么?
闫合作:现在,没有把传统文化当成教育主要资源和核心资源在学校进行推行,一些早知早觉者先行动起来,这是一种宣言,也是一种推动。
做总比不做好。这些学校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功臣,这些学校的校长、老师是传统文化的功臣。
有人说,国学经典没有列入考试,怕在学校教育中无法确保落地生根。然而,学习国学经典万不可用考试来检测,经典之所以是经典,关键在于其表意的丰富。学习经典一定要具有开放性,经典表意是丰富的,学生在多次诵读中,其义自见,本身就是思维能力的训练、智慧的训练。
许锡良:当今世界,任何国家的文化遗产都必须重新放到国际视野中去衡量。一种文化有无价值,能否继承与发扬,不是取决于我们的态度,而是取决于这种文化本身是否包含了人类福祉所需要的那些元素。检验一种文化生命活力的标准有两个:一、是否蕴藏了人性化的普适价值;二、是否具有不断为时代所吸纳与发展的生命活力,也就是能够为其他民族文化背景的人所理解与接纳。这样一来,就只有同时具有普适价值与逻辑理性的文化才可以做得到。没有人性化的普适价值,就走向了人性的反面,容易变成反人性、反社会;没有逻辑理性,就难以被理解,无法推理验证,就会变成玄而又玄的东西。
国学教育的出路
《教育时报�管理周刊》:国学教育的出路在哪?
许锡良:传统文化即使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历史去了解,也应该让孩子学会在批判中学习,而不是盲目灌输。让孩子学会独立思考,学会用逻辑推理论证,学会质疑问难,学会将自己的传统放置到世界文明中去衡量、对比,目的是发现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够认真、虚心学习他人的好东西而不会盲目自大、闭目塞听。我国目前需要有国际视野,教育应该尽量与国际接轨。我国的教育要担负起向世界学习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重责。孩子最重要的学习品质是他们与生俱来的好奇心、想象力与惊奇感,教育给予孩子们最重要的东西是让他们身心自由成长。孩子的学习对象是自然与社会,到自然中去学,在社会中学,在做中学,在综合实践中学,在生命的体验中成长。我们应不断地培养儿童的问题意识,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当今我国教育的弊病,根源其实还是中国传统文化留下的后遗症。
闫合作:学习传统文化,我认为是从中华经典中汲取中华圣贤的智慧来提高学生素质。我现在正在做一个工作——推广中式教育。中式教育之“中”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
一指来源,“中”指中国,其源是中华经典文化,是中国教育智慧,是以孔子教学方法、老子教育哲学、《学记》教育理论、诸子教育思想为根基的中国教育思想体系。
二指方法,“中”是适中,这些方法适中于我国国情,适中于我国学校,适中于我国学生。中式教育的方法可概括为“两道四法”:“两道”是指学之道与教之道,学之道是学习,教之道是教育;“四法”是指学法、习法、教法、育法,学法使人增长知识,习法使人掌握知识,教法是传授知识,育法使学生成长。教学的方法和过程是培养学生“完美人格”的主要载体。
三指效果,“中”表示好。中式教育把教育变简单,把学习变轻松,把课堂变有效。把教育变简单,解放了老师;把学习变轻松,解放了学生;把课堂变有效,解放了家长。让老师幸福地工作,让学生幸福地成长。
传承经典文化最有效的方法是应用经典文化,应用经典文化智慧就是的传承。老师应用中华经典教育智慧进行教学,用提高学生素质的方法来提高学生的成绩,把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才是中国教育的希望。
学生诵读经典文化,是传承中华文化;老师应用中华经典教育智慧,是应用经典文化。对于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不应该是其终极性的目标,创新性地应用于现代社会、服务于现代社会才是真正的传承。
国学教育的出路在创新、在应用。
编后:对于【
北京国学培训】国学教育,两位专家有不同的见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抵如此。也正是这不同的声音,使得我们思考国学教育有了更深的宽度和广度,也使得国学教育在各种观点的碰撞中找到更清晰、更科学的发展出路。
原标题:国学教育的出路在哪里——对话本报专家组成员许锡良、闫合作(有删改)
以上就是
北京国学院
小编为您整理国学教育的出路在哪里的全部内容,更多精彩请 在线咨询
也可以拨打咨询电话:
400-888-4846
让在线老师为你详细解答